基孔肯雅熱(Chikungunya fever)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virus,CHiKV)引起、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。臨床以發熱、關節痛、皮疹為主要特征。該病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流行,近年來流行范圍呈持續擴大趨勢。我國并非傳統流行區,病例主要為輸入性病例,但在蚊媒密度高的地區(如廣東、云南等省份)曾發生過由輸入病例引起的局部暴發疫情,因此仍需保持警惕。
基孔肯雅病毒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。病毒顆粒呈球形,有包膜,直徑約60-70nm,為單一血清型。其基因組是一條長約11.8kb的單股正鏈RNA,編碼5種結構蛋白(C、E1、E2、E3、6K)和4種非結構白(nsP1-4)。其中,E1和E2蛋白是病毒表面的關鍵蛋白,在病毒粒子表面形成三聚體的“病毒刺突"結構。E2負責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,而E1則介導病毒與細胞膜的融合,是病毒入侵的關鍵。